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02
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秋款服装。
丹江口市丁家营镇,下辖7个村,人口1.6万,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考量,丁家营确实是个小镇。然而统计数据却显示,该镇GDP的70%,全都来自于服装产业。近年来,丁家营镇正在织就一个服装产业的大梦想。从19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开始,丁家营镇的服装产业一直是该镇的一项支柱产业,最高峰时,全镇有超过50%的人口从业于服装加工及相关产业。
藏在山沟里的大型服装厂
追溯丁家营镇的服装产业发展史,绝对无法绕开那个名噪一时的“三五四一”。在如今的十堰,“三五四一”这个既是代号,又是名字的称号依旧有很多人知道,而在丁家营镇,这个称号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准确地说,三五四一实际上是一座服装加工企业的名称,它创办于1970年,是解放军总后勤部所属的一座大型服装企业,全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四一工厂(下文简称“三五四一”)。它是一座隐藏在山沟里的综合性服装加工厂,距离丁家营镇的集镇只有大约10分钟车程。
今年50岁的丁家营人王朝阳,是丹江口际华三五四一服装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丹江口际华三五四一服装有限公司的前身,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四一工厂。从18岁刚入厂时的普通车间工人,一步步走上工厂党委书记的岗位,王朝阳在过去的32年间见证了整个丁家营镇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
“1985年,当时我只有18岁,刚从学校毕业便进了三五四一。合腰间缝、钩袖口,这些工序的活我现在都还会做。”虽然如今厂子已经改了名,但王朝阳还是习惯以“三五四一”来称呼。
王朝阳入厂的时候,也是三五四一工厂最为红火的年代。那时候整个厂里有3000多名工人,厂里还有一座自办的技工学校,专门用来为工厂培养技术人才,“光是技校的老师,就有好几十人”。此外,厂里还有自己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很多女工每天带着小孩到厂里,将正处于哺乳期的孩子送进托儿所,然后到车间里去上班。”王朝阳介绍说,如今他的办公室所在地,就是当年工厂幼儿园的所在地。
“那时候的三五四一,完全是个小型的社会,商店、医院、邮局、银行,应有尽有。”一位已经从三五四一退休的老工人回忆称,由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厂里从来不缺订单,更不愁销路,再加上厂里的福利待遇好,附近很多人都非常羡慕三五四一的工人。
其实在丁家营镇的服装产业发展史上,还有多家相关企业与三五四一同时并存。“三五四五是一家印染厂,专门为三五四一提供布匹染色业务;二三九七是一家配套的医院,另外还有缝纫机加工企业、纽扣生产企业等配套产业。”王朝阳介绍说。
在三五四一鼎盛的时期,以三五四一为龙头的服装加工企业,几乎是丁家营及周边乡镇的主导产业。“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全镇大多数的人都会使用缝纫机,家家都有人在服装加工及相关的企业里干活。”丁家营镇的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外迁加改制带来的短暂“没落”
现代化的服装加工设备在丁家营镇投入使用。
1993年,按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三五四一工厂的大本营外迁至武汉,只有少部分的工人和生产线被留在了原厂区。自此开始,丁家营镇服装加工产业发展开始受到影响。
2000年,三五四一更名为“武汉三五四一服装总厂(含丹江口分厂)”,2009年元月,三五四一宣布破产,而后又改制重组,并更名为“武汉际华仕伊服装有限公司”,并在丁家营的老基地组建了分公司。
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遗留问题,在丹江口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的丹江口际华三五四一服装有限公司成立。新公司的厂址还在原来的三五四一工厂厂区里。
“不过跟原来相比,现在的规模要小很多,职工只有300多人。”8月18日下午,丹江口际华三五四一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位工人师傅一边干活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工厂的变迁。
如今的丹江口际华三五四一服装有限公司,在工厂原有场地和设备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钢构厂房,引进了三条国际上最为先进的智能吊挂生产线、两条全自动电脑裁床和各类缝纫设备。
目前,工厂正在进行二期建设,重点对老厂房实施改造和新建一座服装研究院,其中与缝纫车间配套的服装剪裁和包装工房已经改造完毕,当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同时,园区内的第二大项目生态休闲区正在紧锣密鼓的设计之中,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动工。
“原来的公司外迁,后来的破产改制等因素,都导致了近年来丁家营镇服装加工产业发展的减速,在一定程度上说,甚至还导致了该镇服装加工产业的没落。”丁家营镇一位负责人称,但这个没落只是短暂的。
外流资本及人才正在逐步回归
受三五四一外迁等因素影响,丁家营镇服装加工行业的从业技术人员也一度随之流失,很多拥有技术的人到外地打工,甚至是开办企业。不过近年来,随着丁家营镇服装产业发展的再度发力,已有不少外流人才及资本开始逐步回归。
今年35岁的王均,此前在苏州从事机械加工行业有10年时间,但从今年开始,他在丁家营镇的集镇上租用了一处100多平方米的场地,干起了服装加工。“丁家营镇有服装加工行业的基础和氛围,这正是我决定返乡创业的最直接原因。”王均说,如今他购进了18台缝纫机,招聘了一批工人,正在加工一批急等出口的羽绒服。
“订单我不用愁,销路也是固定的,现在愁的是人手不够用。”王均说,就连他这个老板,也只好亲自上阵跟工人们一起蹬缝纫机。
50岁的石建忠,于2003年离开丁家营,在江苏省苏州市办起了一家民营印染厂。2005年,石建忠又创建了“江苏吴江绸都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全棉、涤棉、锦棉混纺染色及印花服装面料。
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的市场阅历、诚信的经营作风,使石建忠的公司超常规的飞速发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成功打响了自己的“绸都”品牌,产品远销国外。石建忠取得了成功,但始终牵挂着生他和培养他的家乡。
2006年5月,石建忠放弃了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计划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出资将一家停产倒闭十几年的破产企业买断。2007年11月 ,固定资产投入1100万元的“湖北中迪纺织服饰有限公司”在丁家营镇正式投产。
“像石建忠这样,回乡办起服装加工企业的在丁家营镇还有近10家,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大多都是以前丁家营镇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丁家营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饶随清说,前不久,丁家营镇对全镇外出创业人员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目前在外地从事服装产业的企业负责人竟有270多人。
技术人才、外部资金的回流,导致丁家营镇出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从业人员的匮乏。为此,丁家营镇开始了服装加工行业人才培训,今年,该镇已经确定了994名培训对象。
小镇服装产业梦正在加速崛起
采访中记者发现,龙头产业三五四一外迁等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丁家营镇服装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该镇并未因此而放弃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全镇服装产业的发展,因为我们有基础,重拾梦想并不是不可能的。”丁家营镇相关负责人称。
如今,丁家营镇正在以现代化的视角,打造一个全新的服装产业重镇。小镇的服装产业梦,也正在逐步崛起。正在如火如荼新建中的丹江口市轻工服装产业园项目,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路过汉十高速丁家营集镇段,一块巨幅的广告牌便会映入你的眼帘。广告牌上“丹江口市轻工服装产业园”几个醒目的大字,向南来北往的人推介着丁家营镇服装产业再发展的恢弘梦想。
巨幅广告牌下,便是丹江口市轻工服装产业园1、2号车间的所在地。8月18日下午,这个建筑工地上还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的入口处,竖着另一块倒计时的牌子,上面写着“距丹江口市轻工服装产业园1、2号车间完工还有39天”几个大字。
丹江口市轻工服装产业园1号车间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为两层框架结构标准车间。前期,因企业主体、施工单位债权债务关系等问题,自2014年底停工至今。今年7月,该项目重新开工建设。
据了解,丹江口轻工服装产业园是十堰市确定的丹江口三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十堰市第三季度项目拉练重头戏。按照“依法依规、专业园区、原貌规划、重在配套”的要求,园区车间装修、管网布置、人力培训、电商培植一并推进。
公司+农户促进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除了建设现代化的服装产业园,吸引资本和人才重返丁家营镇服装产业,近年来,丁家营镇还积极寻求新的模式,加速服装产业的重新崛起。其中,公司+农户的农业合作化模式,已经成了促进该镇服装产业迅猛发展的另一支生力军。
丁家营镇饶祖铺村村民易兴东,早在2011年时就在当地政府帮扶下,依托该镇服装加工“龙头”企业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服装加工分店,不仅就近安置了20名移民就业,自己一年还可赚到20多万元。
这种“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丁家营镇相当普遍,目前,像易兴东这样的作坊式服装加工店在该镇达到数十家。规模虽然不大,但程序简单,操作方便,运作灵活,成本低,风险小,既破解了当地“龙头”服装公司用工难题,又解决了移民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该镇服装产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