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4-23
偏寨村的村寨风貌很体现一个“古”字,四周群山环抱,郁郁葱葱;村前是万人踩鼓场;村寨之下是玉带一样环绕而过的清水江,一年四季,江水晶莹剔透。
偏寨村历史悠久,相传是北宋时期由江西迁移到此,全村共有古建筑二十多处。寨中耸立着许多建于清朝年间的窨子屋,外观讲究、雄伟。湘军提督龚继昌的公馆便建于此村,可见偏寨村当时的繁荣。
偏寨村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是施洞地区苗族姊妹节的故乡。村内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完好,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喜欢唱飞歌、情歌、酒歌,敲木鼓,跳踩鼓舞。无论你从哪里来,心地善良的偏寨人都会热情接待。
施洞苗族的银饰服装是世界上最亮丽的民族服饰。传统上施洞苗族姑娘很少干农活,她们自小就学习针线活,平时都是在家里织布绣花,所以在施洞苗家,妇女们对织刺技艺可谓信手拈来。
苗族盛装只有姊妹节和出嫁时才穿,平时都整理好深藏于衣柜中。普通的苗族盛装一般在五万元左右,苗族盛装要七、八万甚至更多,一般一个家庭才有一套苗族盛装,有的都是几年甚至几代人才筹集制成的一整套银饰盛装。
每逢姊妹佳节来临,施洞苗族妇女都在忙织布刺绣苗衣,有苗族银饰盛装的人家此时就把银饰品取出来,拿到银匠家里请师傅清除锈迹、清洗,有钱的人家则添购银饰品。
施洞苗族节日衣饰分为织布,刺绣,银饰三个部分,织布和刺绣体现姑娘的勤奋和手巧,银饰则说明家境殷实、富有,姑娘的衣饰是勤劳手巧和家庭富有的象征。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又数踩鼓舞最为普遍,参加跳舞的全部是女性同胞,老少皆宜,场地选在空旷的地方,中间置放一只圆鼓,敲鼓者一般都是比较年长的妇人,她们各执两个鼓槌相互配合着敲打。
踩鼓是姊妹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从鼓场上可以看出谁的服饰艳丽,谁的银饰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饰文化。
相传在古时候,苗区发生严重的灾害,苗族同胞为躲避灾害,背井离乡,后经一只啄木鸟引路帮助,才摆脱困境。老祖宗在这里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时,为消除劳累,恢复体力,利用农忙的间隙集中休息娱乐。天长日久,即形成踩鼓节的定俗。
早上男主人在家杀鸡宰鸭过节,女主人则在缝制女儿的盛装。饭毕,男主人拉着装满盛装的旅行箱,陪着家里的三个女主人来到姊妹节踩鼓场。女主人花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姑娘穿上璀璨亮丽的银服盛装,着好装的姑娘琳琅登场,步入踩鼓场翩翩起舞。
附近村寨不约而同赶来的上千人的苗族姑娘都穿上琳琅满目的苗衣集结在这里踩鼓,她们自然形成了盛装一圈、便装一圈,踩鼓场上各小圈以木鼓为中心围成一个大圆圈。当地的苗族后生们都穿上崭新的苗族服装则站在踩鼓场边观赏,更多的则是物色、择偶。
一阵阵清脆短促的鼓声响起时,苗族姑娘们便围着圆圈踩着鼓声跳起舞来。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由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
跳舞的女性均着盛装,全身佩戴银光闪闪的饰品,从头饰到手饰,都彰显了苗族女性的爱美之心。繁重的饰品使得她们舞步缓慢,只能碎步轻移,手中的帕子随着步伐一摆一摆的,十足温柔与端庄,把女性的柔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老人们穿着自织的青色土布长衫和新鞋;姑娘们则个个身穿刺绣有花纹图案的新衣新裤,扎围腰,佩戴银花银鸟和项圈手镯之类的装饰品,其目的有二,一则为美;二则是在小伙子面前"亮家底"。
只要穿上苗族服饰,就肯定全都是美女。所到之处,我发现没有哪个女孩不是光芒四射的,她们胸佩银锁,头戴银冠,踩着铜鼓或芦笙的节奏,银佩叮当,银光闪闪,加之同样银铃般的声音,简直要让人分不清谁是谁。
通过展示她们的美丽,来吸引青年男子的追求。所以围观跳舞的多是苗族小伙子,他们通过判断姑娘的容貌、举止、衣着等不同择偶标准来挑选意中人。如若有中意的姑娘,便可以向她们发出邀请,在姑娘同意的情况下一起去游方。